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兴起一股大就是美的潮流,车一定要更大,什么都要加长才好,殊不知经常在一个人开车的情况下(笔者经常看到那些加长过的奔驰E级或者宝马5系只有前排坐人),就算是拥有广大如丰田Alphard的空间又有什么用处?在动力装置、制动装置等设备相同的情况下,车大了,操控迟钝了,主动安全性下降了,速度慢了,唯一提高的大概就只有油耗、碳排放和体重。笔者不是要在这里借机讽刺肥胖人群,但阁下真愿意娶一位胖到只愿意做沙发土豆的太太吗?但好像很多消费者很愿意花上不少的银子,“娶”上一辆沙发土豆型的车回家。
早先几年,以Dior Homme当时的设计师Hedi Slimane为始作俑者,再加上号称安特卫普六君子的几位比利时设计师等人,给时装界带来了以窄身剪裁为美的潮流,而今天,是不是我们就该给汽车窄身一下?汽车消费应该以汽车文化为先行,除了真的可以称作地广人稀的北美、澳洲市场,又有几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大车横行呢?在德国、日本、意大利这样国家的街头,体型巨大的车子更是绝对的少数族裔,历代保时捷911的能见度恐怕都比那些大型SUV多不少(当然,意大利人好像不像德日消费者那么喜欢911)——或许邪恶的轴心国们现在不用坦克侵略别人了,改用大型车了。
结束东拉西扯的前言,聊回我们今天的正题,奥迪A1。似乎多年以来,奥迪庞大的产品线当中,关于城市用小车/轻紧凑级车(CITY Car/Subcompact Car)这一级别就一直是个可悲的空白。今天奥迪A1的出现,可以说是奥迪对于改善产品线完整度的一种努力。
追根溯源
而回溯历史的话,曾于1999年到2005年间发售的那台并不很成功的奥迪A2算得上近年来奥迪产品线中唯一的可以划做城市用小车/轻紧凑级车级别的车型。刨去那个有高水准的ASF全铝车架,但车身构型上和本田飞度颇为相似,实际市场表现实在是不怎么样。如果回溯的更久远一点,我们可以在1970年代的奥迪车当中找到一台奥迪50,而实际上早年间的奥迪,准确的说是被奥迪收归旗下的NSU还是相当有小型车方面的造诣的。但NSU Prinz的年代实在有点过分久远,我们还是继续谈奥迪50吧。
【满身高科技,但实在不甚成功的奥迪A2】
就像今天的奥迪A1一样,当年的奥迪50也是采用的同时代的大众POLO的平台,只不过和当时的第一代POLO相比,奥迪50的同质化表现的相当严重,基本上除了Logo不同就没太多不同地方。可能也这是那部车型并不特别受欢迎的一大原因。
【NSU Prinz TTS】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车长3.5米多的只有奥迪50体型相当小只,但除了三门式掀背布局,就没有任何跟年轻化扯得上关系的部分。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实际的驾控表现,奥迪50都很平庸无趣。那么今天同样使用POLO的平台制造的奥迪A1会否重蹈当年覆辙呢?
【和当年的初代POLO区别甚少的奥迪50】
作为和大众POLO产自同一PQ25平台的车型,奥迪A1不像POLO那样简直就是小一号的高尔夫,家族特征重到没了一丁点车型特质。甚至相比同品牌的大哥们,奥迪A4/A5/A6/A7/A8,A1这个家族中最小的家伙也是显得个性十足,识别度方面相当高——至少不会让一个不懂车的朋友或者家里长辈在不看车尾标的情况下搞错她到底是谁。
【奥迪A1身上的家族特征并不会多到让你分不清它是谁】
整体上A1可以说没有新世代的奥迪各系列过分雷同的问题,除了标志性的家族脸谱,车头的大嘴之外,分开来看A1外观各部分的线条,还是相当有新一世代的奥迪车型的特征的。与之前奥迪过于强调圆润化的设计语言不同(之前的奥迪简直看着都像各种大号甲壳虫,有木有?!),新一世代的奥迪们线条明显更为硬朗,腰线笔直,腰线之上部分倒是延续之前的设计风格,较为圆润,而大灯则无一例外的看起来不怒自威——或者用那个已经被用滥了的字形容:犀利。
【A1的车身尺寸甚至比POLO还紧凑】
相比同平台打造的大众POLO或者斯柯达晶锐、西亚特Ibiza,全系均和当年的奥迪50一样为三门掀背式设计的奥迪A1车身长度要更短小,全长不到4m(实际为3.954m),可能因为是三门构型的原因,A1看起来并不太家用化,倒是有点小一号的奥迪TT的意味,整体的线条轮廓更是与早年间的一代TT颇有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