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美双方发布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为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带来发展的新曙光。按照《联合情况说明》,交强险业务将首次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颁布实施。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大,车辆保险业务也快速发展,目前国内车险业务的份额已经占据财险业务的七成左右,部分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份额甚至还高达80%-90%。交强险业务一直是外资保险公司涉足车险业务难以跨越的门槛,随着这项业务即将开放,未来保险行业的份额之争将变得更为激烈。
交强险成为市占率的重要标志
交强险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险种,也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车辆必须在购买交强险后才能进行上牌等流程。按照保险公司的说法,交强险只是商业险销售中顺带的服务项目,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业务员、保险代理机构均无利润可言。由于交强险经营原则是不赢利不亏损,保险公司交强险都有一个独立的账户,不纳入保险公司的收益,并由保监会进行监督。但交强险自2006年推出至今,几乎是年年亏损。尽管近年来,保险公司一直着手行业整顿,在一系列改革后,不利局面实现了彻底扭转,车险业务开始出现较快的利润增长,但交强险业务亏损的状况却一直未得到改善。2008年年底,交强险承保亏损37.4亿元,2009年承保亏损53亿元,2010年承保亏损达97亿元,4年半的时间交强险累计承保亏损达到187.4亿元。
尽管交强险亏损状况一直持续,但保险公司对交强险业务没有半点怨言。除了因为交强险是政府主导的强制车险外,也有专家表示,现在商业车险与交强险几乎已经是捆绑销售,交强险覆盖面积大,带动了保险公司商业保险的投保率上升,也拉动了商业险的销售。以交强险实施当年为例,汽车投保率从58%上升到79%,交强险已经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商业险市占率的重要标志。
外资涉足交强险意愿强烈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大,外资保险公司对车险市场早已觊觎已久,但之前交强险业务一直只针对中资保险公司开放,多少会影响到外资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推进速度。记者了解到,较早进入中国财险业务的利宝互动财险公司,就曾经尝试进入车险业务,与一家中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商业险和交强险分属于两家不同的保险公司,而这样的合作方式多少会为车主或保险公司带来流程上的不少麻烦,影响到业务的正常推进。
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而言,看重交强险业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为交强险占据财险业务1/4的保险收入。中保、平安和太平洋三大财险公司在车险业务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外资保险公司在财险领域所占份额极低,而交强险业务则是一条捷径,既可以更快速地扩大市场份额,又能迅速增强保险公司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国泰、美亚、太阳联合、利宝互动等多家涉外资财险公司涉足交强险的意愿也一直强烈。
由于平安、中保和太平洋在车险市场拥有牢固的根基,外资保险公司进来,也很难对三大保险公司带来威胁。但广州美亚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士却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在车险领域的潜力却非常大。“之前外资保险公司在财险市场打拼,犹如绑住了手脚,难以显示出它的优势。随着交强险业务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车险行业肯定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市场,而保险是从国外引入到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风险的掌控能力。”
交强险不一定真亏
从交强险年年出现的巨大亏损状况看,交强险业务似乎一直是“费力不讨好”。“哪有不赚钱的法定保险?”记者在外资保险工作的朋友对此观点向来嗤之以鼻。如果我们将交强险的保费与第三者责任险进行比较的话,也对交强险亏损状况心存疑虑。目前,950元交强险最大承保金额只有12万元,而800多元就能购买到50万元的商业第三者险、不计免赔以及司机、乘客座位险等。
造成交强险亏损状况的因素却非常多。普遍的观点认为交强险亏损原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赔付控制上较为宽松,导致交强险的赔付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承保车辆的监管不严,导致不少车辆出现“低保高赔”的现象。由于交强险保障范围广,许多保险公司先按照交强险的最高额度进行赔付后,再进行商业险的赔付,因此许多商业险的成本转嫁到了交强险上。而做亏交强险还可以得到正常上的倾斜,为保险公司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同时限制交强险价格的进一步下调。此外,交强险对车中的费率结构不合理、费率地区结构不合理,也导致小轿车为营运车埋单,不亏损区域为亏损区域埋单的情况出现。随着外资保险的进入车险市场,国外交强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也将推动交强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