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公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强调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划为允许类。这一政策转向其中蕴含深意。记得早在两年前,国家就已经对外资进入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进行了政策收紧。时至2010年,这种信号加大释放:合资车企异地建厂必须要推出自主品牌车型或者推出新能源车。此次《目录》的调整更是这一政策的延续和体现。这也意味着国家相关方面有意推动产业整合,鼓励自主汽车的发展。
整体利好中国汽车业
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吸收外资,中国整车制造已取得长足发展,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伴随着开放,目前涉及汽车整车的合资企业多达100余家。
我国汽车产销已经世界第一,但大而分散、大而不强。2011年整车制造企业(集团)70家中,有10家企业虽具生产资质,却是零产销,有9家企业年产量不足千辆,17家不到万辆。我们不鼓励外商投资“汽车整车制造”,同样不鼓励国内投资者介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
外资竞相入华扩张地盘,一方面刺激了合资车企以及进口豪华车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直接打压了内资车企。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豪车火、小车冷”这一与国际成熟市场潮流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甚至可以说,这种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有些开放过度所导致的。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把外资从整车制造条目鼓励类删除,说明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整车制造,有利于大集团做好整合,并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主品牌上,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来看是个利好。
合资审批从严从紧
笔者认为,此次政策变化同时也意味着之前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享受的7年优惠基本画下句号。2011年间,雷诺、英菲尼迪、斯巴鲁、捷豹路虎等均曾爆出合资传闻,但时至今日,这些项目无一获批。《目录》的调整背后所体现的合资审批从严从紧已然发挥作用。不久前发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高了外商投资项目准入门槛,包括要求新建乘用车项目须有配套的发动机生产,并且继续坚持对外商投资整车项目50%股比的限制,同时规范了汽车产品标识,保护和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主管部门希望传递的画外音其实很明确,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欢迎外资来,但来的前提是不要简单地把中国看成一个“代工厂”。之前的政策优惠期已经结束,此后想要合资造车,外资必须先要拿出充分的合作诚意。
在整车制造领域,国家现在已经不太鼓励合资,而是提倡自主创新。于是,包括东风英菲尼迪、东风雷诺、奇瑞斯巴鲁、奇瑞捷豹路虎等在内的汽车业新合资项目想要突破政策关变得难上加难。